详情

“蓝天保卫战”加速去煤化仪器仪表助力转型升级

来源:仪器网编辑:禾春2022/7/19 17:24:3111
导读
2018年7月3日,*公开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下降到58%以下。重点削减非电力用煤,提高电力用煤比例,推进煤炭的清洁利用。过去五年当中重点治理的燃煤电厂已经做到了超低排放,散煤在整个污染物排放量体系中显得越来越大,也就成为接下来的重点整治对象。
  【仪器网 能源环境】2018年7月3日,*公开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下降到58%以下。重点削减非电力用煤,提高电力用煤比例,推进煤炭的清洁利用。过去五年当中重点治理的燃煤电厂已经做到了超低排放,散煤在整个污染物排放量体系中显得越来越大,也就成为接下来的重点整治对象。
 

“蓝天保卫战”
 
  从“工业食粮”到去煤化
 
  《三年计划》剑指煤炭消费量
 
  作为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煤炭在过去一直被人们誉为“黑色金子”和“工业食粮”,在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地域广阔、矿产丰富的我国,不但是早开始将煤炭作为日常能源的消费国,还是世界大的煤炭生产国和第三大煤炭储量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化石能源禀赋更是决定了煤炭成为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能源基础。如今,我国煤炭消费量约39亿吨,占据了的50%。可以说,煤炭主导了中国能源,中国煤炭又主导了煤炭。
 
  然而,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煤炭这一类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资源越来越不讨喜。曾经因为煤炭而崛起的几大世界强国,都开始研发、使用和普及更为清洁低耗的新型能源。美国、欧洲的煤电厂陆续关闭,煤炭消费量在的比重保持下降态势。与此同时,我国也抓紧加大去煤化力度,逐步减少煤炭消费量。有行业人士预测,今年全国将可能减少3000万吨左右的煤炭量。此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颁布,更是将削减煤炭消费量的任务摆在了重要位置。
 
  市场需求缩减倒逼产业转型
 
  仪器仪表帮助煤炭脱胎换骨
 
  昔日“因煤而兴”,今日“因煤而困”。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产煤大省的山西,近年来全省经济遭遇了“断崖式”下跌,煤炭产业甚至连年亏损、举步维艰。国内众多以煤炭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地区,都陷入了相似的困境。推动新旧能源转换、改善环境质量,这是坚定不移的发展目标。然而,这些“因煤而生”的地区又该如何面对未来呢?
 
  事实上,煤炭的黄金时代还远未结束,它的未来不一定是被淘汰,有可能是被改造。实现煤的干净利用,加快煤炭改造清洁化,赋予煤更多工业价值,或将挽救这一传统产业。当前,煤化工、清洁煤利用等新技术,已有能力解决煤炭清洁利用、污染物超低排放问题。同时煤炭质量也有了显著提升,劣质煤逐渐被淘汰。这一切都离不开*的仪器仪表设备,离不开仪器仪表行业的助力。
 
  目前我国还未禁止使用煤炭,但是对煤炭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煤炭产业有必要采用煤炭机械化采样设备、制样设备以及化验仪器,保证煤炭产品的质量得到准确计量并被充分利用。一般来说,煤质检测包括采样、制样、化验三大环节。首先是采样环节,目前可分为机械化采样和人工采样,前者能够更好地保证煤质检测的准确度和公正性。按采样方式来分,煤炭机械化采样设备主要可分为移动煤流采样机和静止煤采样机。接下来是制样环节,需要使用合适的破碎机和缩分机,通过破碎和缩分不断减小煤炭粒度、减少质量,满足制样的精密度要求。制样工作人员应当在满足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合理配备制样设备,建立优良制样系统。后关键的化验环节,主要采用量热仪、工业分析仪、元素分析仪等仪器设备,切实反映煤的热值、水分、灰分、挥发份、硫含量等各类指标,从而更好地评估煤炭的质量。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近几年对煤炭燃烧过程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的重视和整治,这些分析仪器的市场需求不断上升,技术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除了提高现有煤炭产品的质量,选择污染较轻的煤,目前一批研究人员也加快了对清洁煤的研究步伐,努力寻找将煤炭转化为绿色清洁燃料的方法。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煤炭中的硫、铁、石英、硅以及其它一些物质分离出来,因此催生出了更高水平的脱硫设备。未来,“蓝天保卫战”能否大获成功,煤炭产业能否脱胎换骨、重获新生,还要看仪器仪表行业能否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亚洲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亚洲制造网合法拥有版 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亚洲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亚洲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
相关新闻